李世民

李世民为了皇位弑兄杀弟,最后却放过父亲李渊,是不敢还是为何?

古代的时候,历代朝代杀兄弑父之事都很常发生,在皇宫里利益的斗争向来都是你比我狠我比你更狠的存在。以仁爱出名的李世民,在爬上皇位的过程中,也少不了血腥风雨。那为什么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当中,敢杀兄杀弟,却不敢杀父?这还得从“仁孝治天下”说起。

李渊 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 弑兄 皇位弑兄 2025-10-29 17:44  2

在位23年,竟成封建巅峰

大半辈子无时不愁的杜甫,在《复愁十二首》中写过:“贞观铜牙弩,开元锦兽张。花门小前好,此物弃沙场。”眼看着唐朝从开元盛世的巅峰滑落,在长期的战争中国势日衰,杜甫不禁慨叹大唐雄师当年征战四方的过往。

李世民 封建 魏徵 窦轨 封德彝 2025-10-29 13:20  1

西游删得最痛的片段:不是迷信过审难,是戳破了取经的“阴谋”

八六版《西游记》是无数人的童年回忆,可鲜少有人知道,剧中藏着个连导演杨洁都得忍痛删掉的片段。后来张纪中翻拍,不信邪地拍了这段,结果播出时也只能无奈舍弃。这片段便是“唐太宗地府惊魂三日游”,有人说它因封建迷信过不了审,可看过原著的人都清楚,事情没这么简单。俗话说

西游 地府 李世民 魏征 菩提祖师 2025-09-03 05:38  4

唐太宗李世民:旱岁躬耕恤万民

贞观中期的一个夏季,长安及周边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大旱。自入夏以来,雨水便格外稀少,毒辣的太阳日复一日炙烤着大地,田地里的禾苗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翠绿,叶片卷曲发黄,原本肥沃的土壤也干裂出一道道深深的纹路,如同老人脸上布满的皱纹。眼看秋收的希望日渐渺茫,百姓们心急如焚

庄稼 田间 李世民 水桶 唐太宗李世民 2025-10-29 12:22  4

唐太宗李世民:嗜读史典的治国明君

在大唐贞观年间的朝堂之外,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房始终亮着一盏不熄的灯火。这位以雄才大略开创盛世的帝王,不仅在朝堂上励精图治、广纳谏言,更以对书籍的痴迷,尤其是对《史记》《汉书》的深度研读,为后世留下了 “以史为鉴” 的治国典范。他常深夜静坐书房,在泛黄的史卷中探寻

史记 李世民 汉书 唐太宗李世民 史典 2025-10-29 11:39  3

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 “胡风”:开放包容的盛世图景

贞观年间的长安,作为大唐王朝的都城,不仅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,更是一座汇聚了四方文化的国际都会。彼时,一股浓郁的 “胡风” 在长安城中盛行,从服饰饮食到商贸往来,处处可见异域文化的印记。而这股风气的兴盛,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开放包容政策密不可分 —— 他不仅亲身践行

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 胡服 胡风 盛世图景 2025-10-29 11:28  2

唐太宗李世民:秋冬狩猎中的治国智慧

在大唐贞观年间的岁月流转中,每逢秋冬时节,长安周边的猎场总会迎来一支特殊的队伍 —— 唐太宗李世民率领着文武群臣,在此展开一场场声势浩大的狩猎活动。这并非单纯的消遣娱乐,而是兼具锻炼身体、演练军事双重意义的重要举措,既彰显了大唐的尚武精神,更蕴含着李世民治国安

秋冬 长孙无忌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 尚武精神 2025-10-29 11:26  2

长孙皇后:躬行节俭的大唐贤后

在大唐贞观盛世的历史画卷中,除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雄才大略与贤臣们的励精图治,长孙皇后以其温婉贤淑的品性、深明大义的胸襟,以及躬行节俭的表率作用,成为后宫乃至朝堂之上的道德标杆。她以女子之身,用细微的行动诠释着 “节俭兴邦” 的道理,不仅为李世民打理好后宫诸事,更

后宫 李世民 贤后 嫔妃 桑麻 2025-10-29 11:22  2

李世民赴东宫夜宴吐血数升,李渊敕曰:“秦王不能酒,毋夜聚 ”

武德九年六月,一个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,长安城里两宫气氛凝固。夜宴上的喧闹和笑声下,藏着唐朝皇族兄弟间几乎要齑粉碎骨的紧张——太子李建成设下了盛大的宴席,秦王李世民在座,酒过几巡,不知怎的突然捂肚面色煞白。众臣还未反应,李世民便嘴角溢血,像要命丧席间!是谁动

东宫 李渊 李世民 秦王 夜宴 2025-10-29 06:46  2

把好人当坏人写,把坏人当好人写?观唐朝君主李世民?

“把好人当坏人写,把坏人当好人✍写"一一看一代明君李世民: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良心发现,开创了贞观之治。唐朝二代君主李世民,为了争夺太子位而"玄武门之变",杀死两兄李建成李元吉,后逼父退位,杀死十个侄子,其父在愤懑中去世。无论多么大的“正当防卫理由",杀兄逼父

唐朝 李世民 君主 水能载舟 死囚 2025-10-28 20:42  3

李世民为何不等李渊驾崩?非不愿等,是等不起这致命危机

提起李世民,“玄武门之变”是绕不开的话题,而“逼迫父亲李渊退位”,更成了他一生的“道德污点”。后世不少人疑惑:李渊登基时已年近五十,若李世民耐住性子等上几年,等李渊自然老死再继承皇位,既能避免弑兄杀弟的骂名,也能名正言顺地掌权,为何非要冒天下之大不韪,用流血政

危机 李渊 李建成 李世民 李渊驾崩 2025-10-29 00:05  2

岑文本:贞观诏令的 “笔杆子”—— 文简意赅传帝心

贞观十一年(637 年)春,长安中书省的书房内,一盏青灯彻夜未明。时任中书舍人岑文本伏案疾书,案上摊着太宗李世民的口谕草稿 —— 关中刚经历春旱,帝王欲下《劝农赈灾诏》,需既阐明赈灾举措,又安抚百姓情绪,还要督促地方官勤勉执行。天微亮时,岑文本将誊写工整的诏书

李世民 岑文本 帝心 贞观诏令 简意 2025-10-28 15:39  3

汗血宝马入长安:贞观盛世的中外交融印记

贞观十七年(643 年)秋,长安城西的开远门迎来了一支特殊的使团 —— 来自西域拔汗那国(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,古大宛故地)的使者,牵着两匹毛色如赤炭的骏马,缓缓驶入城门。彼时的大唐,经十余年励精图治,早已不是初立之时的局促模样:东突厥归附,高昌纳入版图,安西都

长安 印记 李世民 汗血宝马 赤电 2025-10-28 15:28  3

名臣辅储:贞观年间李世民为李承乾择师育治国之道

武德九年(626 年)冬,长安东宫显德殿内,刚满八岁的李承乾身着太子冕服,在礼官的指引下完成册封仪式。随着 “皇太子承乾” 的册文宣读,这位李世民的长子,正式成为大唐王朝的储君。彼时的李世民,刚经历权力更迭登上皇位,深知 “国之根本,在于储君”—— 他不仅希望

李世民 李承乾 名臣 于志宁 贞观年间 2025-10-28 15:34  3

马周上书谏危局:贞观盛世的居安思危之鉴

贞观十二年(638 年)的长安,已是一派盛世景象。东突厥早已平定,高昌纳入版图,西域商路畅通无阻,关中粮仓充盈,农户家门上的 “课役簿” 上,赋税记录一年比一年轻薄。这年秋收后,太宗李世民在丹霄殿设宴,邀群臣共庆丰年,酒至酣处,他望着殿外夜色中万家灯火,不禁感

李世民 危局 马周 贞观盛世 陈时政 2025-10-28 14:39  3

萧瑀进言与太宗践诺:贞观初年的 “节俭勤政” 之道

贞观二年(628 年)春,长安太极殿的早朝散去后,太宗李世民并未返回后宫,而是召时任尚书左仆射的萧瑀留殿议事。彼时的大唐,虽已结束隋末战乱,却仍面临 “田地荒芜、百姓贫苦” 的困境 —— 历经多年兵灾,关中地区不少农户流离失所,国库储备仅够支撑日常开支。李世民

李世民 太宗 国兴 初年 萧瑀 2025-10-28 14:06  2